李秋君,名祖云,字秋君,1899年生于浙江镇海(今宁波市北仑区)。她出身于当地的名门望族,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李秋君从小接触的便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尤其是在兄长李祖韩的影响下,她少时便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早期李秋君学画时并没有接受名师的指点,她的主要学画途径有三:其一是因为家中典藏颇丰,可以用于临摹;其二是家族结交甚广,可以从其他名士手中借来画作学习;其三是利用古董商在家停留的时间,欣赏他们带来的名画。这些早年经历为她的绘画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后开始跟随杏芬老人吴淑娟学习,成为了吴淑娟的入室弟子。
因李祖韩和张大千交好的缘故,李秋君也认识了张大千,并投入张大千门下学习,画作内容从仕女转为山水,尤其是青绿山水,借鉴宋、元画卷又师法董其昌。
李秋君在上海积极参与了许多艺术活动,将自己投身于文艺建设的潮流中。1919年成立的“天马会”,其中加入的女画家就有李秋君。1928年,李秋君与金启静、江小鹣、潘玉良、唐蕴玉、张辰伯、王济远等人创办了“艺苑绘画研究所”。1934年,中国第一个由女子发起组织的艺术家团体——中国女子书画会在上海成立,该会由李秋君、冯文凤、吴青霞、陈小翠、杨雪玖、顾青瑶、顾飞等人发起成立,会长为何香凝,李秋君担任主任。在抗日战争期间,李秋君用自己的力量为抗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组织上海灾童教养所并出任校长,因此获得朱德总司令颁发的奖状,也是上海解放后陈毅首批接见的爱国人士,被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
上海中国画院成立之后,李秋君、陆小曼、吴青霞、张红微、周鍊霞、陈小翠、侯碧漪、庞左玉、陈佩秋作为首批女画师入驻画院。虽然是新旧社会交替之时出生的闺阁小姐,李秋君自小接受了良好教育以及艺术氛围的熏陶,在新文化运动后又积极地投身于各项艺术活动,有着不输男儿的志气,正如她在《中国女子书画会第一届展览会特刊弁言》中写到:“孟子曰:舜,人也。余亦人也,吾何谓彼哉?秋君等窃不自揣,爰集同好,特开女子书画展览会,广征文坛名宿、艺林硕望最近作品,以相观摩。并发行女子书画展览会特刊,以广流传。志在于提高艺术,教学相长,以几作者,而绍前徵。”展现出一种坚韧自信的独特女性风貌。
提到李秋君,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张大千。于李秋君而言,张大千是个亦师亦友的人。张大千与李秋君因画结缘,并在李秋君居所附近的“鸥湘堂”里设置了自己的画室,半年间两人同进同出,感情渐增,后来两人以兄妹相称,成为了一生的知己。李秋君跟随张大千学习,最为出名的是青绿山水中的金碧山水一格,因其需要用到的颜料造价昂贵,很少有人对金碧山水进行深入学习,这也造就了李秋君在这一领域的独特风格。
在《万紫千红》一图中,李秋君发挥了身为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优秀的表现力,赋予了画面既紧凑又排列有序的层次感,山石的线条流畅而有节奏,整幅画卷设色冷暖协调,既有秀美之意却无纤弱之态。同时她将画中的山峦树木、行人房屋与自身心境相融合,以期望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表现出无尽深意及庄严的美感。这幅画与张大千的青绿山水画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李秋君受张大千绘画风格影响之深远。无论张大千在何方游历,从未中断过与李秋君的联系,一直保持着艺术上的交流,直到1949年张大千远赴东南亚,两人失去了联络并再也没能见上一面。当1973年李秋君去世的消息传来,正在香港办画展的张大千悲痛万分,面朝李秋君所在的方向长跪不起。
据李秋君的侄子李名邺叙述,李秋君性情豪爽又为人低调,不像别的女子一样喜欢聚在一起聊些家长里短,反而喜欢和男人们一起谈古论今、指点江山。这样一名有才情、有个性的女子选择终生未嫁,引发了人们的众说纷纭。鉴于李秋君与张大千的亲密关系,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位痴情女子为心中挚爱坚守一生、终生不嫁的情节,但李名邺提到自己的姑姑终生未嫁其实是出于一些健康原因,等身体康复时又过了适婚的年龄,同时李秋君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很难再找到心意相投的伴侣。
李秋君最开始接触绘画只是出于兴趣爱好,可随着深入的研究,投入其中的精力越来越多,终将其做成了毕生的事业。李秋君最早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参加各类画展,名气逐渐积累,在法国巴黎中华书画展览会、芝加哥博览会、西湖博览会等展览会中担任委员,并先后任教于新华艺术大学、中国文艺学院等院校,是继冯文凤之后的中国女子书画会的主持人。李秋君一生先是作为深闺女子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又作为进步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各项文艺活动,她完成了从旧社会闺秀到新时代画家的蜕变,也成就了精彩而令人敬佩的人生。电机底座后帮机平均动摩擦系数灭蚊灯松边拉力英云梦传弁言蟫史序韩孟诗风清洁用具江永